别再愁帕金森走路难!医生分享:刘奶奶靠这两样家常食材,3 个月能自己上楼梯_田丰_山药_女儿
厨房传来碗碟碰撞的脆响,72 岁的刘奶奶正站在灶台前盛南瓜粥,右手握着瓷勺,虽然移动得慢,却稳稳地把粥倒进碗里。半年前,她连端起空碗都会抖得像秋风里的落叶,吃饭时菜汤总沿着嘴角淌成小溪,女儿要天天守着给她喂饭。这一切的转变,是从田丰大夫推荐的一碗山药茯苓粥开始的。
初见时:手抖得握不住筷子去年冬天第一次在诊室见到刘奶奶,她坐在轮椅上,双手交握在膝头,左手却控制不住地上下颠颤,袖口蹭得裤子起了毛边。“田大夫,您看我这手,” 她抬起右手想比划,手腕却猛地往外侧甩,“端碗、扣扣子,啥都干不了,夜里躺床上,手还抖得枕头沙沙响。”
田丰大夫让她伸舌头,舌质淡胖,边缘有一圈浅浅的齿痕,苔白腻得像蒙了层薄霜。搭脉时,指尖下的脉象濡缓,像浸了水的棉线。“这是脾虚痰湿、气血不足的证型,” 他指着诊室墙上的脾经图,“脾主四肢,脾虚了,气血送不到指尖,就像水管堵了,水龙头自然出不了水。”
展开剩余80%刘奶奶叹了口气:“吃了两年药,抖得更厉害了,难道就只能这样了?” 田丰大夫指了指窗外的腊梅:“你看这花,天越冷开得越精神,身体也一样,找对路子慢慢调,总能缓过来。”
第一阶段:先喝山药茯苓粥养脾胃考虑到刘奶奶总说“吃不下饭,肚子胀”,田丰大夫让她先从山药茯苓粥喝起。食材简单得很:铁棍山药 200g、茯苓 15g、大米 50g。做法也不复杂:茯苓提前泡 3 小时,山药去皮切小块,和大米一起下锅,煮到粥稠得能挂住勺子就行。
“这粥得早上喝,趁热喝,” 田丰大夫特意嘱咐,“山药要选那种麻皮的,捏着硬实的,别买光溜的脆山药,那是菜山药,补不了脾。”
女儿起初犯嘀咕:“这白粥能比药管用?” 但刘奶奶喝了五天,就说 “肚子不胀了,能多吃半碗饭”。第十天早上,她试着自己用勺子舀粥,虽然手抖得粥晃出不少,但总算有小半勺进了嘴。女儿赶紧按田丰大夫说的,在粥里加了 5g 炒白扁豆,“健脾又不燥,适合冬天喝”,没过多久,刘奶奶居然能自己端起小碗了。
第二阶段:进阶到陈皮莲子乌鸡汤喝了一个月山药茯苓粥,刘奶奶的手抖轻了些,吃饭时能自己抓稳勺子了。田丰大夫又给她加了道陈皮莲子乌鸡汤,让每周喝两次,补气血又化痰湿。
食材要准备:陈皮 10g(泡软刮去白瓤)、去芯莲子 20g、乌鸡半只、生姜 3 片。做法是乌鸡焯水后,和其他食材一起炖 1.5 小时,炖到汤面上浮着层淡淡的黄油。“陈皮要选三年以上的,闻着有陈香,不呛人,” 田丰大夫特意叮嘱,“莲子去芯才不苦,不然会伤脾胃。”
刘奶奶的女儿按方子做,第一次炖时把陈皮白瓤忘了刮,汤喝着有点涩。第二次改了做法,刘奶奶喝着连连说 “香”。喝到第三回,女儿发现母亲晚上翻身时,手不怎么抖了,以前要帮她扳胳膊挪腿,现在她自己能慢慢转个身。
三个月后的惊喜:能自己包饺子了坚持喝了三个月汤粥,刘奶奶的变化越来越明显。不光手抖轻了,走路时脚底板也有了劲儿,以前走三步要歇一下,现在能绕着小区花坛走两圈。更让全家高兴的是,上周包饺子时,她居然能自己拿起饺子皮,用勺子舀馅,虽然包得歪歪扭扭,却一个没破。
田丰大夫还教了她个 “抓握练习”:坐在椅子上,双手轮流抓握毛巾球,抓时心里数 “1-2-3”,松开再数 “1-2-3”,每天早晚各练 5 分钟。“食疗是补气血,锻炼是通经络,俩结合才管用。”
现在刘奶奶的厨房窗台上,总摆着泡好的茯苓和陈皮。她常跟老街坊说:“以前觉得手抖就是没治了,没想到这平常的山药、莲子,竟比啥名贵药都实在。”
田丰大夫的食疗提醒刘奶奶的好转让不少病友来打听方子,田丰大夫每次都强调几个关键点:
食材要对症:脾虚痰湿的人别喝鹿茸、人参这类大补的,容易 “堵得更厉害”;肝肾阴虚的(比如夜里盗汗、口干),可以在粥里加 10g 枸杞。
做法有讲究:炖鸡汤时别用高压锅,小火慢炖才能让药效慢慢渗出来;山药别煮太烂,保留点口感,健脾效果更好。
配合情绪调:刘奶奶爱听戏,女儿每天给她放半小时豫剧,她说 “听着戏吃饭,手都抖得轻些”。田丰大夫说,情绪顺了,气血才能跑得畅,这比啥食疗都重要。
昨天刘奶奶来复诊,手里拎着个饭盒,里面是她自己包的饺子。“田大夫,您尝尝,皮是我擀的,有点厚,但能立住。” 她递饭盒时,手腕稳当当的,没晃一下。阳光透过诊室的窗,照在饺子上,像撒了层金粉,暖得很。
其实对付帕金森,有时候就像熬粥 —— 火急了会糊,火慢了能熬出最香的味。慢慢来,找对法子,身体总会给你温柔的回应。
发布于:北京市